搜罗一下2021年的网络热词,一定少不了带有“媛”字的各类名词。从开始的“拼单名媛”到“雪媛”、“佛媛”,再到最近引起热议的“病媛”。一时间,似乎“媛”这个本义十分美好的词汇也因为和“作秀”“伪精致”联系在一起,而有了讽刺的意味。
诚然,为了营造虚假人设或营销带货而在佛堂、寺庙前摆造型的做法既缺少敬畏又无诚意,有将敬香礼佛肤浅化、庸俗化之嫌;借虚假疾病包装自己,通过治疗经历分享“软文”进行药品营销的行为不仅可能误导真正有需求的患者,也缺乏必要的广告标识,与《广告法》的精神和规定相悖。
但是,如果将打扮入时的女子敬香礼佛、生病治疗的照片一律贴上“佛媛”“病媛”等标签,就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且,舆论跟风下的盲目批判很可能造成对无辜者的误伤。比如近期一名被贴上“病媛”标签的女子在遭受网络暴力后,拿出病历澄清自己确为甲状腺病患者,她术后发布精神状态良好的配图是为了让家人朋友免于担心。再比如,某位到灵隐寺虔诚礼佛的女孩,因身穿旗袍拍照被恶意打上“佛媛”的标签,肆意攻击。更严重的是,类似的舆论风潮似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近来出现的所谓“离媛”“支教媛”甚至“幼儿媛”之类的名词,初衷无不是扭正不良之风,但这样标签化名词的层出不穷会不会引起公众对正常进行相关活动女性的误伤,甚至损害相关群体的公众形象呢?这难免让人产生一丝担忧。——“假精致”“假励志”“假虔诚”确实不值得提倡,但不应让“真精致”“真励志”“真虔诚”为此付出代价。否则,不仅可能触碰法律底线,更有可能将舆论风向带偏。
回到各类“媛”现象的本身,笔者认为,舆论对各类“媛”的排斥,起初并不是因为精致美丽的外表或励志的人生经历,而是外象背后的虚伪和欺骗。因此,公众看待此类现象不能偏离正确方向,将批判的对象从欺骗行为、虚伪作秀扩大到所有相关行为甚至相关女性群体,否则,又会陷入另一种以偏概全的污名化的窠臼,这就与批评此类现象的初衷背道而驰。正如,“佛媛”“病媛”“支教媛”虽然偶尔出现,但不能以此类行为的存在将打扮得体的礼佛女性、整洁体面支教教师、精神状态良好的病人贴上摆拍作秀的标签。因为,个别现象不足以以偏概全。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