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必要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法律援助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从制度本身看,我国法律援助规范体系包括法律援助条例、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援助条例,其制定实施让整个法律援助工作得以规范化。但是,这一条例属于行政法规,效力位阶较低,还不能充分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从援助力度看,地域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经济较发达地区法律援助力量较强,而经济较落后地区法律援助力量相对薄弱。从援助人员角度看,律师等相关人员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目前,法律援助案件经费增长较慢,多数地区按照统一标准补贴,没有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法律援助人员自己贴钱的现象,影响了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让法律援助更加有力有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应推动法律援助法律法规系统化、科学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显着增强,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经济实力有限、受教育水平较低,更加需要法律援助。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整合律师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出台更高位阶的法律援助法律制度,让法律援助行为有法可依,确保法律援助活动顺利开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健全法律援助体制。应根据我国国情完善法律援助平台,培养高素质法律援助人才。可以在法律援助机构中设立公职律师,招收具有基本法律素养和从业资格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使其有意愿、有能力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也可以在已经拥有律师资格的人当中选拔相关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让其成为提供法律援助的主导力量,提高法律援助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扶持高校和社会团体广泛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成立富有特色的法律援助组织,并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法律援助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很难满足群众法律援助需求。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寻求社会组织帮助,不断拓宽法律援助资金来源渠道。应加大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拓宽社会捐助渠道。加强对社会组织、援助机构等相关主体的监管力度,明确援助资金使用原则,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做到专款专用,从而既保证资金使用公平合理,又保护社会捐助的积极性。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拨款力度,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问题,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应及时发放法律援助资金,保护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根据法律援助工作实际,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援助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让更多法律工作者投身于法律援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