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进入4G时代,我们家人手一部手机还有富余,手机号经常在换,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依然是家里那部每天二十四小时畅通的固定电话。
家里来人时,时常有人问起:现在手机多轻巧方便,话费便宜,还能上网,你还留着固定电话干嘛?我回答他们时,多会以这个号时间长了停了怕熟人找不到等理由来作答。但在内心深处,却有我更
“私心”的理由。
早些年,在部队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在更多时候,似乎都会化作期盼。当期盼回家的团圆,往往是一种奢望之时,盼望家书就会变成幸福的等待。每到一个新的部队,我都会在第一时间,通过家书,将近况告诉家人。同时,也主要的是为让父母家人看到信封下边的地址,期待着他们的回信。
那会儿,收到信的时刻,是最高兴和幸福的事。别人给自己捎回来一封信,而“要挟”请客,是常有的事。请客,就是一种分享。分享,她既是对幸福的共享,也是对困苦的共当。
这中间,有一段时间,我也有幸当了一年多时间的“传信人”。作为传信人,在完成部队日常作训任务的同时,每天将战友写好的信,送到上级收发室,再从那里将当天到达的信取回,一个个发给战友,是每天必备的事。我每天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之所以这样,是因我会比全队的战友都早,在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家信。
后来回地方工作,居住的小城,仍与父母有七百五十里的距离。那时,装部个人电话,还是一种奢望。逢年过节,打给老家父母的电话,多是村干部通过的高音喇叭,将父亲或是母亲“请”到村委会去接的。
再后来,我们小家装上电话之后,第一个就打给了母亲。母亲上了年纪,对数字更不敏感。可是,她对我们小家刚装的固定电话号码,是母亲比她存折密码记得更牢的“密码”。家里有了电话,我不光打电话给老家去,和部队盼信时的心情一样,也盼着母亲的电话来。知悉父母的平安,是我最大的福。
记不清,是在我用上手机之前还是之后,在父亲的力主下,老家“奢侈”的装上了电话。刚装好,母亲就将第一个电话,从老家打了我们小家的固定电话。
以后,电话在我们家似乎彻底淘汰了“信”。对家乡,对父母亲人一切的牵挂,都通过拉进老家的一根电话线得以实现。高兴时的分享,疲惫时的诉说,渐渐地,电话不光是通讯工具,她更成了朋友!
现在,父亲母亲老了,十一位的手机号码,他们总是记不住。给他们说了几次,还帮他们记到了电话簿上,可他们即使看着电话簿,也总会拨错。可是,我们小家固定电话七位数号码,母亲却从来没有拨错过。
我想,不是母亲习惯了而记牢了这七个数,而是她和父亲更牵挂电话这头的我们,是他们不敢也不能忘!
在大量使用手机的今天,能将电话打到我们小家的固定电话的,大多是还远在老家的父母。父亲在电话里的话不多,接打电话的大多是母亲。这么多年,更习惯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用家里的固定电话接听母亲的电话,或打给母亲,也成了的习惯。
母亲自嫁到我们家,就没有闲过。她和父亲辛勤劳作,不光将我们兄弟几个抚养成人,还赡养照顾了我们家祖孙五代人。现在,还在老家照看一留守儿童,我的小侄儿。供他吃住,上学。
母亲为我们家付出那么多,而还在外面奔波的我们,所能给予母亲的,除了自己在电话里的声音,还有什么呢?
我仍舍不得将家里的固定电话拆掉,是生怕母亲打不好我的手机,听不到她的声音。所以,我要留一部固定电话等母亲!